从03年邹市明在世界拳击锦标赛上夺得男子48公斤级亚军,实现了中国拳击在世锦赛上奖牌零的突破,到他12年伦敦奥运会蝉联世界冠军,中国拳击队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中国拳击队的黄金时代是如何诞生的?本期,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主任、前国家体育总局拳跆中心主任常建平做客“大公•Top体育”,为大家讲述中国拳击队的冠军之路。
邹市明靠什么夺冠?
十多年前,拳击运动在国内普及程度低、训练机会少,在国际上没有什么竞争力。2001年,常建平带领8名队员参加在贝尔法斯举办的世界锦标赛,“只有一个队员赢了一轮,其他7名队员基本上半数都没有打完,没有完成比赛就投降了”,这种“不是一个档次”的较量让常建平认识到这个项目在中国的落后程度。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常建平先从项目级别上寻找突破口。在他看来,相对于欧美人,中国人在短期内可以先突破中小级别项目,因为这一级别的比赛要求速度快、相对力量小。针对这一级别,“我们又总结出了快、全、连、变、准”的制胜要素,后来就运用到了邹市明的拳法的当中“。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拳击轻量级(48公斤级)决赛中邹市明获得金牌,实现中国奥运拳击项目金牌零突破,邹市明的“海盗式打法”也一炮走红。这种打法不拘一格,就像“脚下长了个轮子”,因而美国记者给它起名“海盗式打法”。这种拳法讲究迅捷和勇勐,其特点是不让对手轻易击中,一旦被击中也要立即反击。“‘海盗式打法’实际上融合了传统武术中好的理念、摔跤、四两拨千斤,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教练张传良聪明、邹市明也心领神会”,在常建平看来,师徒俩的通力合作让中国拳击有了很多突破。
“一个篮子鸡蛋分开放”让奥运金牌从8枚增至15枚
2001年,常建平到国家体育总局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担任党委书记,那时候举重、摔跤、柔道和拳击、跆拳道都隶属于这个部门管理。为了提高效率,竞技运动管理中心于2005年被一分为二,成立举摔柔中心和拳跆中心,“一个篮子的鸡蛋分开放,这叫做减少风险、扩大胜算”,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雅典奥运会我们大概8块奥运金牌,到北京一下就15块了,我们(拳跆)3块,那边(举摔柔)12块”。
除了国家的重视,取得金牌追根到底靠的是综合实力,这种综合实力不仅包括教练的训练方法、运动员的整体素质,团队的配合能力,还有整个国家综合实力、后勤保障、国际环境等等。“你看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包括这些科研人员、医务人员,训练下来按摩、心理调整,这些都有相关的人员”。中国在国际拳跆中的参与程度也是综合实力的一部分,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常建平竞选成为国际拳联副主席,“当时跆拳道也有人在‘世跆联’当执委,还有一批干部在国际组织”,常建平认为:“综合实力达到一定程度,一切都水到渠成,金牌也自然而然收入囊中了。” (文/于子钧)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