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8月6日凌晨,在里约马拉卡纳球场内,22排演员挥舞着巨大的锡布、舞动出变换的倒计时数字,里约奥运会拉开帷幕。这一情景不禁让诸多网友回忆起八年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击缶者按照精准的次序、精确的力度击缶,点亮了倒计时之光,震撼了全世界的观众。

  关于北京奥运会,中国人有太多回忆,从申奥成功到七年筹备,从开幕仪式到金牌数第一,奥运成了牵动全民的大事。八年过后,很多细节早已模煳,但是幸而有两部关于北京奥运会的纪录片——《筑梦2008》、《永恒之火》,将当年的或精彩、或冲突、或感人、或懊悔的瞬间记录并保留下来。

  值得称赞的是,北京奥运会的纪录片《永恒之火》一举获得了第27届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奥林匹克精神奖、绝对佳作奖,第33届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特别大奖三项殊荣。从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官方电影诞生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只有22部奥运官方电影,而《永恒之火》屡获国际大奖不仅完美诠释了奥林匹克无国界,也预示着中国体育电影正在崛起。近日,《永恒之火》总导演顾筠做客“大公·TOP体育”,还原记忆里的北京奥运,分享体育电影制作的精髓之处。


  越正面越不好拍 只有讲好“人”的故事才能赢得世界掌声

  好的电影、好的小说往往离不开矛盾冲突,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人与社会的矛盾,还是人与自然的对抗,一部作品的深度在矛盾冲突的升级与化解中逐渐凸显出来。“体育之外其他题材类的电影,一旦找到矛盾冲突点,批判就可以了”,但是体育“是积极向上的,越是正面的东西越不好拍”,因此顾筠选择讲述“人”的故事,既有像刘翔这样的知名人物,也有初出茅庐的小人物,在顾筠看来,“故事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它能感动所有人。”

  北京奥运官方电影《永恒之火》最终的拍摄集中在奥运会的16天当中,顾筠透露,16天里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在当年奥运会小轮车项目比赛上,美国运动员凯尔·班内特不幸受伤,顾筠及时反应,立刻安排摄影师和录音师将画面和声音记录下来,“他对我们说‘I’m okay and I’ll continue’,但是实际上他的手臂已经骨折了”。顾筠以女性的独特视角、细腻的手法记录了平凡的故事、真实的细节、有血有肉的生命和永不言弃的奥运精神,而这也为她赢得了来自世界的掌声和国际赞誉。

  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还可以看到年轻的中国体操女运动员们在儿时就开始经历严苛的训练、残酷的选拔淘汰,在训练中成长、在比赛中成熟,最终获得了中国体操史上第一个女团奥运金牌,创造了历史。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震撼人心、感人肺腑。

  顾筠说,北京奥运会在2008年8月8日开幕,但她和团队从3月24日奥运圣火传递那天开始就着手拍摄了,“圣火在雅典点燃的那一刻,我们有10个拍摄组已经奔赴世界各地进行拍摄”,足迹遍布美国、德国、埃塞俄比亚、瑞典、希腊、牙买加等近10个国家。同时,即将参赛的运动员们的训练过程也被记录下来,“这是其他官方奥运电影所没有的,这是我们一个独特的贡献”。


  无脚本考验随机应变能力 压力之下文艺导演变身女强人

  在评价自己导演的《永恒之火》时,顾筠自信地说:“这部纪录片前期没有脚本,在拍摄的时候考量智慧和随机应变能力,在这一点上我们做到了百分之百。”体育竞技的魅力就在于,不到最后一刻根本不知道结局如何,因此我们只有在比赛结束后知道曾经创造百米世界纪录的阿萨法·鲍威尔输给师弟博尔特,也许再也没有超越的机会,也只有上了赛场,才知道刘翔遗憾退赛……

  在近百年的奥运会官方电影历史上,顾筠是继1936年德国《奥林匹亚》女导演莱尼·里芬施塔尔之后获得此殊荣的又一位女导演,也是获得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纪录片导演。谈起当年高强度的拍摄和剪辑任务,顾筠说当总导演必须要有非常好的身体素质,“16天里,我每天几乎只睡1-2小时,睁着眼睛都怕事件错过,错过了就永远也找不回来了。”

  正是这种“怕错过”的精神,《永恒之火》的文献价值才弥足珍贵,“这个片子不仅仅是留给今天,还是留给明天、留给百年以后的”,《永恒之火》在有限的篇幅内重点讲述人的故事,但是同时记录了包括开幕式、破纪录瞬间、闭幕式等重要场景,“这些一定要有,因为这是历史事件。”顾筠说。

  顾筠自嘲,接拍奥运电影之前自己还是一位说话轻声细语、文艺范十足的女导演,担任奥运电影总导演以后则变成了强势的女汉子。完成《永恒之火》最大的挑战是“在16天成就一部电影”,顾筠甚至担心“每天跟着时间走也拍不完”,所以当团队成员有任何问题,“我只能直接跟他说,你必须这么做,因为我是总导演。”(实习记者/于子钧)

  【更多阅读】

  审片长达近2年之久 国际奥委会严于国内广电局

  连拍两部奥运电影 再拍《缘聚羊城》游刃有余

        东方文化西方管理 香港独一无二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