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9月,中国女子体操队唯一“大满贯”获得者、有着“高低杠公主”之称的何可欣挥泪告别赛场,结束了16年的体操生涯。退役后,何可欣选择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深造,如今的她,已拥有学生、央视解说嘉宾、公益者等多个身份。
从奥运冠军到大学生,重归校园的何可欣也曾有过不适应和迷茫,但乐观坚强的她凭借努力找到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对于未来,年轻的她将如何规划?近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高低杠冠军何可欣做客“大公·TOP体育”,分享退役后的精彩生活。
学校生活收获颇多 不断超越自己才能成功
与大多数运动员选择北京体育大学读书不同,2011年,何可欣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入学。当谈及为何作出这个选择时,何可欣笑言,“这是一种缘分,我属于不爱走寻常路的人。”她透露,其实当时本可以留在队里工作,但自己希望弥补学校生活。而如果进入北体大,接触的还是体育圈子的人,虽然对这个圈子比较熟悉,但希望能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未来我更希望自己成为教育者,北师大也是比较好的选择。”
但由于何可欣要备战奥运会和全运会,在入学后的前两年落下了不少课程,直到2013年退役后,她才真正回到校园。回忆起刚进入校园的生活,何可欣表示,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在学习过程中一度感觉很吃力,“老师讲课放PPT,可我笔记根本跟不上;而且我不知道重点在哪里,不知道要学哪里,背的东西根本没用。”
为了能够顺利按时毕业,何可欣开始了漫长的补学分生活,“大三课不多,每天我可以去上大一大二的课。”那两年何可欣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上课和学习上,“特别充实。”
2015年何可欣本科顺利毕业,她选择了继续读研深造,目前已经是北师大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一的学生。经过近3年的校园生活,让何可欣对学校与运动员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学校是运动员迈入社会的第一步”。
在学校里,开朗活泼的何可欣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她尤其感谢“学霸”朋友,“他们会在课后帮我补课和划重点,帮我跟上课程进度。”在她看来,除了学业之外,在学校里面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协调。
何可欣强调,优秀运动员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怕吃苦,但是怕输,尤其怕输给自己。虽然运动员在进入校园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有追求,再苦再累都是可接受的,会不断努力超越自己,最终取得成功。
享受目前的生活状态 顺其自然做喜欢的事
除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外,何可欣还有着多个身份标签:央视解说嘉宾、公益者、光猪圈健身终身荣誉会员……何可欣坦言,最初担任央视解说嘉宾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做的,但随着工作的深入,从解说存在很多问题,到不断努力提高水平,如今解说已经成为爱好,很喜欢也很享受这个过程。
“加入光猪圈健身则是一种缘分”,何可欣笑言,第一次听到“光猪圈”这个词时,联想到了自己喜欢的韩国明星李光洙,有一种亲切感。而光猪圈作为健身平台,运动员出身的她也想参与其中,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宣传健身,让更多的人喜欢健身、喜欢运动。成为光猪圈终身荣誉会员的何可欣也将利用这个平台通过健身重新回到体育生活,参加更多的户外活动。
何可欣很喜欢现在的生活方式,她认为自己正处于自由和青春的时期,只要有机会做喜欢事都会去尝试,“碰壁了都没关系”。
何可欣透露,虽然在课余忙里偷闲地做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但也会隔三差五回队里看看训练,和运动员交流沟通。她不希望和体操脱轨,“体操带给我现在的一切,不会弃它而去”,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继续关注和爱体操。
谈及未来的打算,何可欣表示,目前对工作定位还没有特别准确的规划,因为以前当运动员的时候错过了很多感兴趣的事情,现在要按照自己的心情或者兴趣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论是做教练、老师还是央视解说,现在都不能确定,还是要看以后的时机”,她笑言,也许再过两三年思想会有变化,“还是走走看吧。”(文/李耀威)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