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嘉宾: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了七年多的时间,还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这次在吉隆坡申冬奥,还看到很多记者和官员背着北京奥运会的包。“无与伦比”的评价有很多的载体,像会徽、福娃、主题歌、开幕式、闭幕式,包括焰火,LED的应用等,很多的工作您都参与组织实施的,对于这些标志性的北京奥运会载体,您觉得他们各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

  蒋效愚:我觉得北京奥运会这些标志性的设计,包括会徽、吉祥物、口号、体育图标、火炬、形象景观整个这一套系统,最重要的一点是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我们利用奥运会的平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中国文化的魅力应该说也打动了世界。我觉得这里,通过奥运会,我们对于体育的功能,也有一个新的认识。我们要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使得体育不简简单单的是一种肢体运动,和强身健体,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心理成熟的塑造,对人身心和谐的进步都是起到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通过体育来进一步塑造一个合格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体育的社会功能。我觉得奥运会是一个促进世界交流与合作的大平台。办好冬奥会是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和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个最好的舞台和最佳的机会,应该利用好这个平台,不要错失这个机会。

  首席嘉宾: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是由张艺谋导演,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张艺谋来做总导演,时隔7年了,您来透露一点内幕?

  蒋效愚:我们国家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不管是在电影领域,还是演出领域,还是大活动领域,张艺谋是其中之一,而且是著名的大家之一。之所以选择张艺谋导演,我觉得有这样一些考虑,首先,他是一个涉猎非常广的、一个有多方面艺术成就的艺术大家。大家都知道他是电影导演,至今仍然是我们国家电影界标志性的人物。同时张艺谋同志导演了芭蕾舞《大红灯笼高高挂》,他还首创了我们国家大型实景演出艺术形式,他还搞过很多大型的广场演出,比如太庙的《图兰朵》,你发现他在不同的艺术领域都有所建树,涉猎很广。他是照相出身,最开始是当电影的摄像、摄影。因为他涉猎很广,各有建树,而奥运会的开幕式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剧场演出的、特殊的艺术表演形式,它受到场地的局限,既是广场艺术,又是舞台艺术,还有电视直播,是综合性的艺术呈现。

  首席嘉宾:还是隆重的仪式。

  蒋效愚:有仪式要求,这就需要这个艺术家要有更全面的、总体的把控能力。第二,他很早就参与了奥林匹克运动,他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对奥林匹克知识的了解要比一般人深。比如申办的时候,他就为奥申委拍了宣传片,其中好几个部还在国际上获了大奖,所以他对奥林匹克运动非常了解,他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的理解、把握,我认为有过人之处。第三,张艺谋同志是一个在艺术上非常严谨,追求创新,善于合作的、负责任的、靠得住的艺术家。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个性,他要自己的艺术构想去完成他的艺术创造,这在艺术创造领域是无可非议。但是奥运会的开幕式不是艺术家个人艺术灵感的展示,它要反映时代的心声,民族的诉求,要承担多种责任,要能满足我们老百姓对这次奥运会的期盼。这种期盼、自豪,强烈的民族情感要灌输进去,要有仪式感,还要反映当代的中国,这就要求总导演是既能够有自己的艺术创造,也能够把握大局,吸纳各方面意见的艺术家,所以我认为非他莫属。包括他艺术上的严谨追求。我举个小例,我们拍申办决赛的片子,申办的会徽是太极人,五环由人组成,人的跑动幻化成太极人,这一个镜头,从上午、中午拍到下午,人老跑不齐,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这个镜头最后用在片上也就一二秒钟,他非常认真严谨,真是追求极致,这是我们奥运会要追求的精神,要把我们最好的东西呈现给世界。事后看,张艺谋导演的团队很好的完成了人民交给的重任,实践证明选他是对的。他们不负重望,能够承担了历史使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向人民、祖国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首席嘉宾:冬奥会开幕式的总导演,你觉得是张艺谋合适,还是换新人?

  蒋效愚:做为一个已经退休的奥运人,我说一点个人的看法。我觉得这是两可的一个选择,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所谓两可,如果用艺谋,因为他有了2008年奥运会的经验,和他对中国文化,对奥林匹克的理解,应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艺谋导演个人来讲,也是一个完美的收官。从另一面说,我觉得我们国家人才济济,冬奥会也有冬奥会自己的特点,我国有那么多艺术家,我相信艺谋导演自己也可能觉得应该把这个舞台让更年轻的同志一展身手。我们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才辈出,要让世界知道,中国优秀的艺术家不是一二个人,而是一批人。我们希望通过冬奥的舞台锻炼、培养,成长起一批中青年优秀艺术家,这可能更符合历史传承,和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规律。所以用与不用两可,各有利弊,是个两难的选择,还是把问题留给冬奥组委吧,他们更年轻更有智慧。

  首席嘉宾:您今年参加了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信息。

  蒋效愚:首先我介绍一下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这是由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联合会每年举办的一个电影节。这个电影节是国际奥运会唯一认可承认的体育电影节,所以它也俗称为“体育界的奥斯卡”。这个电影节已经举办了34届了,我们和国际体育电影节发生联系最早是2003年,当时我们送去了张艺谋导演拍的“新北京,新奥运”的宣传片,没想到一炮打响,获最佳影片奖、奥林匹克精神奖、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奖。所以我们以后就开始陆续送一些片子。

  2005年,由北京奥组委、国家广电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创办了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作为弘扬奥运精神、中华文化的平台。以后我们这个电影周每年也评选、组织一些活动,就和米兰的国际电影节发生了联系。我们的体育电影周2009年成为米兰国际体育电影节全世界总决赛的一个分赛站。2012年,我们把米兰国际体育电影节的总决赛搬到北京举行。我们觉得通过电影、电视这个平台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传播中国的体育文化,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传播好中国体育声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和事情,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所以我们和米兰国际体育电影节有了密切联系。也很荣幸,2011年,我被选为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联合会的执委。应该说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规模比较大,每一届都有近千部作品来参评,中间前前后后有22件作品获得了26项大奖金花环奖,还有8部片子获得了提名奖。今年是我们《世界尽头的奇旅》获得了奥林匹克精神的金花环奖。历史上,我们有几部片子获得特别关注,如纪录片《筑梦2008》,还有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永恒之火》等。

  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为我们中国体育电影电视的繁荣提供了一个向国际展示的机会,也是一个交流的渠道和窗口。我们应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要利用这个平台更好的促进我们国家体育影视作品的发展和繁荣。

  你有没有注意到,在这方面国际奥委会也在改革,比如它要成立奥林匹克电视频道。我认为这个频道不应该仅仅是赛事转播的汇总,或者是集锦。如果仅仅围绕着赛事转播,那么这个频道的生命力还是弱的。我的理解是它应该成为全球电影人、电视人的平台,凡是能够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有助于奥林匹克运动普及发展的体育题材的影视作品,都应该在这个频道得到机会,这样就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播出。这也就进一步给我们中国体育影视作品一个出口,一个平台,一个机会。我认为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首席嘉宾:明年是申办冬奥会成功以后的第一年,明年的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有哪些新特点?

  蒋效愚:明年工作的初步计划是,第一,要创办国际体育影视作品的交易会。这是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联合会唯一授权举办的一个体育影视作品的交易会,这将大大丰富我们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的内容。

  第二,要创新评选的内容和方式。以前我们邀请一些专家评选,从明年开始,要尝试体育电影电视作品,要让大众、公众能够参与,介入评选环节来扩大体育电影电视的影响。另外,还要增加初评的环节,因为参评作品越来越多。

  第三,要尝试通过新的交易平台来促进体育影视项目整体的市场开发以及版权交易等等。最后,要在内容上进一步丰富,有沙龙、影展等多种形式。明年很重要的一条,要围绕冬奥会办好冬奥专题和大学生专题两个特色板块。这两年我们体育电影周做了一些工作,比如推出了一些年轻导演,支持他们拍摄作品。

  从2013年开始,我们每年都在米兰国际体育电影节上推出“北京展映”活动,把我们重点的影片在电影节公开放映,扩大我们的影响。今年还专门设置了冬奥的图片展,介绍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申奥的情况。总之,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是奥促会打造的一个平台,目的是希望能够打造一个有自己特色的,能够更好的反映中华文化的一个国际化平台,扩大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们文化的软实力。

  通过奥促会这几年的工作,即使是在比较完备的奥林匹克体系里,仍然可以找到我们耕耘的新的处女地,如奥林匹克的音乐。每一届奥运会都有主题歌,每一届奥运会都有自己的会歌,都有自己的颁奖音乐、音乐作品。如果把这些作品汇集起来,进行评选、交流、推广,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所以经过和国际奥委会的沟通协商,批准由北京举办奥林匹克音乐盛典,这是一个新的盛典,既是我们为奥林匹克运动做的贡献,也是中国文化今后走向世界一个新的舞台和渠道。我想这样的事情应该符合发展体育文化的宗旨。

  我们希望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电视周办好,也希望得到各界的支持。港澳台有很多优秀的影视人,希望这些艺术家更多的关注体育影视作品,参与到我们的电影周活动中来,为中华民族增光,也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添彩。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