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成为2015年热度最高的词语之一,在跑步界有着特殊意义的马拉松比赛也呈井喷式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人逐渐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但在马拉松火爆背后,因其快速发展而带来的一些负面新闻和伤害事件仍不容忽视。

  作为田径运动中距离长、消耗大、负担重的一个项目,马拉松对选手的健康素质要求很高。有统计显示,在所有竞技体育项目里,马拉松引发的猝死率最高,而猝死的绝大多数为业余选手。对于跑者来说,应以什么样的心态参加马拉松比赛?如何降低出现意外的概率,更健康更快乐地参与这项运动?

图为2009年柏林田径世锦赛马拉松冠军白雪(左)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竞走冠军王丽萍(右)

  跑者眼中的马拉松:跑步是一种生活方式 带来愉悦和享受

  在2009年柏林田径世锦赛,白雪以2小时25分15秒的成绩夺得中国马拉松选手在世锦赛上的首枚金牌。如今,退役后的白雪依然坚持跑步,并以普通跑者的身份参加了多个马拉松赛事。从专业选手到普通跑者,白雪越来越感受到跑步带来的快乐。

  白雪坦言,作为专业选手时,在训练中并没有感受很多的快乐,因为当时跑步是自己的职业,“不得不练,必须去练”,但现在跑步更多是因为自己喜欢这项运动。如今,她越来越享受跑步的过程,“心情不好或者工作学习有压力的时候,出去跑跑确实能缓解压力。”

  悉尼奥运会竞走冠军王丽萍在退役后不仅积极参加马拉松比赛,更与白雪合作成立了“王者传奇”跑团。对于王丽萍来说,跑步同样是一种享受,可以感受大汗淋漓的畅快,她认为,对跑者来说,只要跑得舒服,同时又不会对身体造成隐形伤害,“这就足够了。”

  马拉松不仅吸引职业运动员,也让千千万万普通人参与其中,2015年全年马拉松参与人数达到150万。新浪高级副总裁,新浪体育事业部总经理,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运动委员会委员魏江雷指出,马拉松在中国出现爆炸式增长说明马拉松精神和全民健身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马拉松已经变成了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用脚去丈量城市,去认识城市。

  作为资深跑者,魏江雷有着16年跑龄,45岁的他每周坚持完成50公里的跑量。在魏江雷看来,看起来枯燥的马拉松实际上充满了愉悦与放松,“是从开始的肌肉紧张到肌肉放松,到最后极度放松的过程。”

图为新浪高级副总裁,新浪体育事业部总经理,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运动委员会委员魏江雷

  健身不是玩命 跑步应量力而行

  2016年,马拉松比赛依然火爆。据中国田径协会的赛事日历显示,1-4月份,全国已经举办51场马拉松比赛,5月有近50场马拉松比赛。但在火爆的背后,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不容忽视。

  以近期举办的马拉松为例,3月20日举办的清远国际马拉松,2万名选手中接受救治的总人数高达1.2万人;4月10日,武汉马拉松开跑,2万名选手中有6849人次接受医疗服务。据英国媒体的统计,马拉松比赛中选手猝死的概率为每10万人中0.8人,猝死率为所有竞技体育项目中最高。

  资深马拉松从业者智美体育集团副总裁宋鸿飞认为两个原因导致了马拉松跑者的猝死。一是由于训练量不足和工作节奏快强度大但休息不够而导致的比赛准备不足。另外马拉松过于强调永不放弃和挑战极限,让一些不具备运动常识的参赛选手运动心理出现偏差,“不把自己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宋鸿飞强调,健身不是玩命,没必要为马拉松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魏江雷也指出,马拉松不是一个挑战自我的比赛,在比赛过程中一定要量力而为。他建议跑者在兴奋之余要注意聆听身体给自己的信号,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此外,很多业余马拉松跑者为了拼PB(个人最好成绩)盲目加大训练量,从而导致身体受伤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对于这种现象,白雪表示并不认同,“不应该为了追求成绩而损害身体”。

  王丽萍同样不赞同对PB的盲目追求,她直言,某些跑者为了健康而运动,但反过来却因运动过度损害健康,“这种行为是适得其反的”。


图为智美体育集团副总裁宋鸿飞

  建言跑者:科学训练 以“跑游”心态享受比赛

  要想健康地参加马拉松比赛,离不开科学训练。根据多年跑步经验,魏江雷总结出了保持常态化训练的“三三三”原则,即一周三次,每次至少超过30分钟,让自己的心跳超过130下。“如能保持一次10公里、一周30公里的跑量,你可以随时参加半马,稍微上量训练一点可以参加全马。”

  作为马拉松世界冠军和“王者传奇”俱乐部的总教练,白雪从专业的角度对大众跑者的训练给出了建议,她认为选手应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作息时间来制定训练计划。她举例道,大众跑者没有时间和精力保证每天都训练,假如每周只有周一、周三、周五三天可以跑,可以一天有氧跑,一天混氧跑,一天体能训练,“如果有雾霾,则可以进行室内体能训练。”

  为降低马拉松跑者出现意外的概率,宋鸿飞为跑者提出三点建议:赛前体检;端正运动心理,马拉松不是和别人的较量,而是与自己的比赛,成绩是给自己的;身体出现状况时要及时向工作人员求救,学会放弃。

  除了选手需要在身体和心理上为马拉松做好充足准备,在宋鸿飞看来,办赛机构也应在赛事安全方面做好相关配套工作,在赛前和赛中建立培训和医疗急救体系,做好专业设备的配套,赛后应做好运动恢复工作,规避赛后出现的低血糖、休克等问题。

  “享受比赛过程的愉悦更重要”,在谈及业余跑者参加比赛的本质时,宋鸿飞强调,跑者应以“跑游”的心态面对比赛,在合适的时候创造最好成绩,而不是为最好成绩提前定下目标。他始终希望,“让马拉松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运动。”(文/李耀威)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