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成为2015年热度最高的词语之一,而在跑步界有着特殊意义的马拉松比赛也呈井喷式发展,2015年全国共举办134场马拉松赛事,参赛者人数高达150万。但在火爆的马拉松背后,因其快速发展而带来的一些负面新闻和伤害事件仍不容忽视。据公开的媒体报道,2015年全国马拉松赛事中共有5人猝死。
近日,资深马拉松从业者智美体育集团(以下简称智美)副总裁宋鸿飞做客“大公·TOP体育”,探讨中国马拉松产业面临的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分享健康跑步的理念。
文化个性是马拉松的生命力 赛事一定要有性格
据中国田径协会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马拉松赛事仅为12场,而到了2015年,已高达134场,预计今年将超过200场。由于跑友对马拉松热情太高,北京马拉松和广州马拉松的参赛资格要摇号确定。
回顾中国马拉松运行的发展脉络,宋鸿飞认为其起点要追溯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指出,2008年是中国体育标志性的一年,北京奥运会代表了中国对体育的新认知,民众对健身的诉求也越来越旺盛。
“在2008年之前,跑步是个老年运动,都是年纪大的人早晨跑步,当时的跑步组织叫‘长跑协会’”。2009年,宋鸿飞开始负责北京马拉松,发现参赛人群开始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精英人群和年轻人群参与到跑步中来,对赛事有带动的作用。同时赛事运营机构和媒体也赛事举办起到了助推作用。”
自从2012年独立运行广州马拉松以来,智美已经直接运行了35场马拉松比赛,据宋鸿飞介绍,智美致力于打造“一城一品”的马拉松赛事,“走马观城”,让每场马拉松都各具特色。“现在中国人对马拉松的要求和品味越来越高,今年举办的海马、广马、武马能够好评如潮,就是因为它们突出了城市特点,重视服务。”
虽然目前我国大大小小的马拉松赛事层出不穷,但宋鸿飞始终认为,马拉松的生命力来自它本身的文化个性,要有个性和性格的表达,当所有比赛都千人一面的时候,必定会失去吸引力。
宋鸿飞预计,2016年之后,国内的马拉松将呈现三个变化:第一个变化,个性主题和品牌化的提升,“一招鲜吃遍天”,很多的马拉松会抓住赛事特色,做足亮点重点,“这也是增强对跑步人群吸引力的最首要方式。”第二个变化,竞赛组织管理体系上的提升。宋鸿飞解释道,因为在运行管理体系竞争加剧了,将更关注“谁做得好,谁保障成功,谁的赛事安全性高,品牌效益好”,这样会提升行业的运营赛事水平和能力。
在宋鸿飞看来,马拉松比赛的第三个变化是产品区隔增多。每一个马拉松未来的盈利模式和办赛目标都会有所差别。马拉松比赛不仅是城市的营销产品,还会有更多诉求,从政府端、企业端,甚至社团发起的这种活动会越来越多,“这是好事。”
健身不是玩命 用“跑游”的心态享受比赛
2016年,马拉松不出意料的以火爆开场。据中国田径协会的赛事日历显示,1-3月份,全国已经举办27场马拉松比赛,4月将有近20场马拉松比赛。但在马拉松火爆的背后,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不容忽视。
以近期举办的马拉松为例,3月20日举办的清远国际马拉松,2万名选手中接受救治的总人数高达1.2万人;4月10日,武汉马拉松开跑,2万名选手中有6849人次接受医疗服务。据英国媒体的统计,马拉松比赛中选手猝死的概率为每10万人中0.8人。最近十年,国内的马拉松赛事也多次出现这样的悲剧。
经过与相关机构的研讨,宋鸿飞认为两个原因导致了马拉松跑者的猝死。第一个原因是由于训练量不足和工作节奏快强度大休息不够而导致的比赛准备不足。另外就是现在的马拉松过于强调永不放弃和挑战极限,让一些不具备运动常识的参赛选手运动心理出现偏差,“不把自己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宋鸿飞还记得,去年中欧商学院和长江商学院在参加戈壁挑战赛时,一名女学员已经重度中暑,但仍怀着一颗为学院拼搏的心不愿退出,被同学拖着跑完了比赛,即使这样仍为拖了学校后腿感到内疚。
宋鸿飞对这样的行为感到非常担心,他强调,健身不是玩命,没必要为马拉松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其实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
关于业余跑者参加比赛的本质,宋鸿飞认为是享受比赛过程中的愉悦,他建议跑者用“跑游”的心理面对比赛,在合适的时候创造自己的最好成绩,而不是为最好成绩提前定下目标。
为避免参赛过程中出现意外,宋鸿飞准备了三句话送给跑者:赛前体检;端正运动心理,马拉松不是和别人的较量,而是与自己的比赛,成绩是给自己的;身体出现状况时要及时向工作人员求救,学会放弃。
除了选手需要在身体和心理上为马拉松做好充足准备,在宋鸿飞看来,办赛机构也应在赛事安全方面做好相关配套工作,在赛前和赛中建立培训和医疗急救体系,做好专业设备的配套,赛后应做好运动恢复工作,让选手更好的体验比赛,规避赛后出现的低血糖、休克等问题。
此外,宋鸿飞还发现,在比赛的组织过程,由于缺乏统一原则,救助人员很容易手忙脚乱错过救助的黄金时间,他呼吁应相关机构尽快建立标准,提供支持。他始终希望,“把马拉松变成一个健康快乐的运动。”(文/李耀威)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