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前,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疾呼:“少年强则国强。”如今,正有这样一群拼搏向上的中国排球少年用自己的行动响应着前人的思想号召。“竞技体育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感恩排球,”排球少年如是说。
近日,北师大二附中排球队员张骁、北京景山学校排球队员吕聪两位学生做客“大公•TOP体育”,分享了他们打排球的初衷与参加联赛的所得所感,并谈及个人对未来的生涯规划。
张骁,北师大二附中排球队二传队员,今年高三,刚满十八岁;吕聪,景山学校排球队自由球员,今年高二。
2015年年底,在光彩体育馆这样一个全国职业联赛最高舞台上,北师大二附中三比一力挫多年冠军景山学校拿下高中男排冠军的表现让人惊叹。回忆起那场比赛的惊心动魄时,张骁、吕聪两位队员都感慨颇多。
“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我们高估了自己,”当时在现场作为替补队员的吕聪首先坦白的说道,那场比赛景山队员新旧结合,配合不是特别默契,缺乏磨炼和沟通,场上自我调节能力较弱。“那一天对我们来说是服的,毕竟那天的状态不如对手。”
相对景山的自我批评,张骁称二附中能打赢首先是占尽了心态的优势,“从以往战绩上讲,我们基本上没赢过,比赛当时没什么包袱,输了也不会很丢人,赢了更好。但景山学校感觉在场上放不开,一传在动作上都有些僵”。
但冠军来之不易,仅仅占心态的“便宜”还远远不够,“我们能发挥这么好也有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也是赶上(景山队员新老交替)时候了”,他客观的分析称。
对于明年的比赛,张骁表现出几分自信,“景山学校想夺回冠军肯定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但景山是老牌传统强队,不能说因为这次赢了,以后也会赢,他同时强调。
吕聪,小学时爱上看排球,初二真正开始认真打排球。在谈到为什么会爱上排球的话题,吕聪坦言最初是被家长逼迫去打排球的,但接触以后,发现自己很喜欢排球这项运动。
“首先,排球的常规训练和每次比赛增强了我们的心理素质,对精神也是一种磨炼。再有,增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此外通过比赛能够了解对手,取长补短,能看出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改正,”四年的时间里,排球确实带给了吕聪很多精神财富。
与排球的结缘,张骁是在小学为了锻炼身体开始的。说起排球给他的真正收获时,他重点肯定了团队意识的培养。“对于一次比赛,大家赛前紧张拼搏、一起努力的过程是很感动的,这个过程是一种终身的财富”,他坦言,现在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很难能体会到这种感觉。
作为体育生,“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似乎成为他们永远逃不掉的“代名词”。对此,张骁和吕聪都表示,体育生和普通学生一样,成绩有好有坏。“我们去年有一个好的队员,高考也能考到六百四五十分,是相当不错的成绩,”张骁说道。
体育特长生会因为训练和比赛的事情耽误学习,学生和家长都不免为此担心。张骁谈到,“在二附中,我们平时体育课就不上了,我们可以找老师答疑,老师会专门给我们补课,充分利用好体育课时间,尽可能补上因为训练和比赛落下的课程。”
对于未来的北京排球专业运动员的培养,是借鉴美国NBA人才培养模式,还是走中国目前专业队的方式?张骁表示两者都有优势,都可以有。NBA选秀给运动员更多学习的机会,所以从大学,包括高中选秀上,有他的优势。“如果自己从小培养,可能这一套阵容从磨合、场上默契程度来讲都很高。而且从小跟专业队训练长大,他的身体素质和球感比我们中学生感觉要好”。
但对于自己的未来,张骁和吕聪都表示目前还没有进专业队的打算,因为自身条件、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专业队标准。“刘力宾,身体素质挺好的,还能打后攻,和我们年龄也差不了多少,”谈及国家男排运动员,张骁十分羡慕的说道。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