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后的场馆运营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但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却凭借市场化运营实现了连年盈亏平衡,被誉为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典范”。在水立方的赛后利用方面,总经理杨奇勇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分享?而随着“互联网 体育”的火热,水立方又将如何顺势而为?
后奥运时代水立方延续体育灵魂 探索多元化运营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的一年时间内,水立方作为奥运会的地标性建筑,旅游成为主要收入。杨奇勇介绍,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10月,水立方共接待了500万人次的游客,“相当于一个中等旅游城市全年的旅游量”,旅游收入占90%。他坦言,当时团队刚从奥运保障战场上下来,还没有能力去开发,而旅游收入也给规划场馆下一步如何运营一个缓冲时间。
随着奥运参观热度的逐渐下降,水立方的赛后运营压力变大,对此,杨奇勇研发了市场化的多元运营体系,“旅游收入只占1/3左右的比例,其他2/3的收入则依靠大型活动、场租收入、衍生品开发、群众健身等一系列具有造血功能的市场化较强的业态。”
目前,水立方已经举办各类活动千余场次,接待海内外游客1680万次。杨奇勇表示,奥运会后水立方每年都会承接2-3个国际性水上赛事,已举办了国际泳联世界跳水系列赛(北京站)、短道游泳世界杯、女子水球世界杯等国际顶级竞技性赛事
除了国际顶级竞技性赛事,水立方每年还举办10场左右的群众性赛事。据悉,水立方目前已举办了北京市市民游泳公开赛、京津沪青少年业余游泳比赛等群众赛事,创建了水立方游泳俱乐部,会员已达1.8万人。
杨奇勇强调,体育基因是水立方的核心和灵魂,一定要通过体育运营为百姓服务。他介绍,每年水立方接待200万人次,其中有120万左右的游客来旅游参观的,40万人次来参加游泳健身的,而戏水和各类大型活动也带来45万人人次左右的游客,“水立方正成为全民健身的游泳大本营”。
借力互联网打造“水立方 ” 抢夺体育场馆产业先机
国务院46号文件将体育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产业得到各路资本追捧,而在“互联网 ”概念的热炒下,互联网也正加速渗透到体育产业的各个方面。杨奇勇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下,国家对体育产业的政策正由金牌导向变成群众导向,相信体育产业在2、3年之内会有大爆发,而整个体育场馆产业发生变化更是必然趋势,如果水立方能够抢得先机,未来将获得更多的发展利好。
6月1日,在第四届京交会北京主题日上,阿里体育与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各方将结合各自资源优势,对“互联网 体育”、“场馆 互联网”课题进行深度开发。
谈及对水立方与阿里体育合作的规划,杨奇勇透露,阿里体育将在淘宝上搭建可容纳上万个体育场馆的集散平台,形成以场馆为单位的线上市场。“水立方在与阿里体育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水立方分享管理经验,阿里体育参考包括水立方在内的几个典型场馆的业态模式和管理经验来设计平台,从而带动中小型场馆的业务逐渐互联网化,另一方面,由于水立方已经尝试过很多的互联网营销手段,也希望在与阿里体育合作的过程中能创造出新的机会和业态。”
“数据是双方合作的核心,”杨奇勇强调,水立方的高消费和人气流量,将为平台引流。他指出,当上万个场馆都在阿里体育搭建的平台上运行时,这个数据将变成值得分析的有市场导向的数据。
除了与阿里体育合作,水立方在互联网领域也作出了更多的尝试。杨奇勇介绍,今年启动了智慧旅游,通过VR手段为游客还原水立方的历史性事件和场景。此外,水立方还开发了LED夜景照明APP互动项目,让游客通过手机点播水立方的夜景亮灯模式,“未来水立方将继续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让游客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实现与场馆的情感互动。”
在杨奇勇看来,水立方与互联网结合的过程中,并不是水立方实现了“互联网 ”,而是“水立方 ”正在逐步实现,“互联网只是为水立方添加的一部分内容,未来将根据产业发展和战略规划为水立方添加更多接地气的东西。”(文/李耀威)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