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张斌,大家第一印象便是中央是电视台体育频道主持人,实际上,除了主持人这个身份外,张斌还有着体育评论员、制片人、CCTV-5频道总监助理等多重身份。自从199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体育部工作以来,张斌参与创办和主持了《体育新闻》、《足球之夜》、《天下足球》、《豪门盛宴》等体育频道的名牌栏目。
作为资深体育人和电视人,回顾20余年的职业生涯,张斌感恩自己遇上了中国电视最好的年代,既实现了新闻理想也获得职业满足。而作为仍在“坚守”的电视人,面临新的传播环境,张斌也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与选择。
《足球之夜》是时代的产物 承载着新闻人的梦想
“足球之夜,球迷每周的节日。”《足球之夜》从1996年4月第一期正式播出到现在,已经陪伴了中国球迷20年,作为《足球之夜》的创办人和主持人之一,回忆起创办节目的初衷,张斌坦言,“当时的想法特别简单,我认为体育频道应该有一档专业足球节目”。
在张斌看来,《足球之夜》承载了年轻人的梦想,虽然当时的机制很不完善,但大家的梦想很简单,做事也不复杂,当梦想碰撞在一起的时候,节目的播出时间和时长都不是问题,几乎无门槛、无条件,全身心服从。
虽然创办过程相对简单,但张斌并不认为《足球之夜》是个简单的栏目,而是一种方式,力图以更宏观的角度看待当时的足球改革和社会现象,“因为记者的使命和职责告诉我们要说真话,要尽可能的匡扶正义。”
但在将事情推向正义的过程中,《足球之夜》曾遭受过相反力量的掣肘。1998年,《足球之夜》针对甲B联赛存在的假球现象给予了抨击,《足球之夜》特别节目“亿万双眼睛”监督了几场甲B比赛。节目播出后,引起了不少争议,认为《足球之夜》没有摆正位置,完全是误导。1999年,张斌做起了幕后工作,直到2000年才重新出镜。谈起这段时期经历,张斌表示,虽然经历过很多恐吓和威胁,但已经实现了心目中记者的使命职责和职业理想,即使记者生涯在这个瞬间结束,“也值了”。
“现在回想起这个过程也是很痛心的,”张斌表示,如果早一点解决节目中提到的问题,中国足球也没必要付出这样大的代价,“我们错过了一次次解决问题的机会。”
上世纪90年代是《足球之夜》的辉煌期,每周四黄金档20点播出,节目时长达220分钟,收视率在央视体育节目中名列前茅。但随着《天下足球》等节目的崛起,以及央视改版,《足球之夜》的篇幅先是缩短到90分钟,播出时间先是调整到18:35,随后播出时间由比赛时间决定,而且因收视率低迷,“停播”传言屡次出现。
对于《足球之夜》的现状,张斌也在反思。他指出,《足球之夜》的成功不是基于大家对足球魅力的痴迷,而是大家对中国足球的相对落后和环境恶劣的愤懑之情需要出口发泄。但张斌认为体育节目实际上不应该承担这些,不应该做中国足球“利空”的受益者。而目前时代的发展也不需要电视用情绪替代事实,用判断替代报道,节目应该是建设者,应该给中国足球更多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报道。“《足球之夜》的延展和变化折射出了广播电视面临的时代转型背景。”
张斌对《足球之夜》的衰落看得比较坦然,“节目有生命周期,目前它的能量释放不像以前那么澎湃了,虽然在外人看来有一些机能衰退,但这是正常的,我们必须服从它。”
张斌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足球之夜》:它在那个时代被赋于了超越足球的一点色彩,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借我们之手把它做出来的。
反思《豪门盛宴》:新传播时代面临挑战
除了《足球之夜》,另外一个让观众对张斌印象深刻的节目就是《豪门盛宴》。2004年的欧洲杯让《豪门盛宴》正式进入观众视线,由于2004年的大获成功,《豪门盛宴》2006年开始直播世界杯比赛。在张斌看来,《豪门盛宴》承载着对足球报道和体育报道时代化转变的思考。
《豪门盛宴》第一次与观众见面时,张斌做了大胆的创新,“主持人要站起来”,这样才能与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在情绪和心理的沟通上达成共识,才能让节目做得更好。
回忆起为《豪门盛宴》奋斗的岁月,张斌仍记忆犹新,“当时大家比赛编片子,每个编辑都要让自己编的片子超越昨天,一定要比别人做得好”。他认为,那是职业展现和实现职业满足的最佳时代。
2016年法国欧洲杯将在6月开赛,《豪门盛宴》也迎来了第12个年头。张斌透露,今年他仍将担任主持人,同时会协助制片人对节目提出建议。实际上,张斌对于是否要继续主持这个节目内心是矛盾的。他有时会考虑要不要换年轻人主持,因为他不清楚经过12年他在舞台上的感觉是否还与节目调性吻合。他指出,虽然国外电视节目中有白发苍苍60多岁的主持人,但中国的电视文化还不相容非年轻态的主持人。
对于张斌来说,能不能让断崖式的中国年代划分或者代际划分的人能接受自己是目前最大的问题,自己时常反思是否洞悉当下社会对体育多元化的需求,思考“什么是专业化,什么是专业化展现的最恰当形式;什么是娱乐化,没有一颗娱乐大众的心如何娱乐化”的问题。虽然经历了在苦恼和疲惫中度过的一次次制作《豪门盛宴》的过程,但张斌始终没有得到这个问题的准确答案。
面对着部分观众反映的节目“在退步、没有活力”的质疑,面对着不断挑战自己能力、“挺折磨人”的岗位,张斌的内心有苦涩,但他不甘心,不愿放弃创新的机会,“我们仍在策划今年的豪门盛宴到底要怎么做,始终想寻找并试图击中这个时代内心最敏感的点。”
受益于中国电视最好的时代 不排除未来做出新选择
当被问及诸多角色中最喜欢的哪一个,张斌坦言,最喜欢制片人的角色,自己喜欢“平地起风雷”的感觉,制片人正是负责节目的组织生产,让自己感受到了节目从0到100的全部过程。
但实际上,大家对张斌的印象更多停留在主持人这个角色,“大家不认为我有别的角色,其他角色都隐藏在后面的角色。”在张斌看来,主持人为他带来太多有益的东西,他是这个角色的受益者。“特别感谢主持人的角色,它让我付出一分辛苦获得十分收获。”
张斌也意识到,作为主持人和电视人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实际上是占了年代的“便宜”。当时分工还没有很细致,“可以做很多事,让我几乎体验了电视体育的所有角色”,但今后角色多重化已经不太可能。
随着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电视人也有了更多的选择,黄健翔、刘建宏、段暄等名嘴纷纷离职,仍在央视工作的张斌被外界用“坚守”来形容。但张斌并不认可“坚守”这个词。他指出,电视这种传媒形态在当下还拥有很强的生命力,数据也显示电视仍是重大赛事转播的第一平台。虽然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但多样化不仅是项目和方式的选择,而是社会发展要求多样化。
同时,张斌也感恩CCTV对他的包容,给他创造的机会和带来的职业满足。“在目前这个平台上,如果我还想发声还想做事,我仍然能够获得职业满足感。最初做节目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宝贵的职业满足感。”张斌表示不排除未来做新的人生和职业选择,但在当下来说,目前的工作还能从不同的职业角色中获得更多的职业拓展,“在这一瞬间,我还能平衡内心,平衡生活和职业状态。”
张斌强调,目前并没有“坚守”那么艰苦,而且自己仍然对电视传播有一份痴迷,也希望能在电视方面做更多的事情。(文/李耀威)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