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20余年,张斌参与了中央电视台从1994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至今几乎所有的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现场报道及后方解说等工作,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奥运会报道经验,更对奥林匹克精神和奥运的意义有着深刻理解。
随着对奥林匹克运动价值认同的日益多样化,竞争奥运会举办权的城市已越来越少,在张斌看来,北京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真正意义体现在哪里?他对备受关注的冬奥会开幕式又有哪些畅想?
让世界美好是奥林匹克的最大价值 2022年冬奥会应让国人长久获益
让张斌真正认识到冬季项目魅力的是在2010年都灵冬奥会上,中央电视台在2010年开始对冬奥会做大规模报道,张斌当时作为制片人负责《全景冬奥会》节目。随着对冬季项目的不断了解,张斌发现,“冬奥会真好看,冬季项目真好看。”
2014年索契冬奥会是张斌唯一一届亲临现场报道的冬奥会。按照冬奥会的规定,所有的颁奖都在颁奖广场进行,当张斌看到在广场聚集的能够亲临比赛现场的俄罗斯民众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就给老百姓办一届冬奥会吧,让中国人有机会离奥林匹克运动这么近,中国人应该看到这样的奥运会。”张斌认为,中国申办冬奥会是有理由的,而且一定能够成功的。
虽然中国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但张斌发现,在申办的过程中,竞争对手克拉科、慕尼黑、斯德哥尔摩、达沃斯、奥斯陆的选民以压倒性多数反对参选,乌克兰危机又迫使利沃夫退出了申办,最终北京的对手只剩阿拉木图。对此,张斌陷入了沉思,“随着对奥林匹克运动价值认同的日益多样化,奥运会以前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文化的提升和经济的促进,是荣耀,但今天它能带来什么?”
在对奥林匹克精神在当代最大价值的不断反思中,张斌认为“最大价值应体现在用一切努力让世界美好”,应该从人的需求角度来考虑意义,他希望2022年冬奥会让每个百姓长久获益。他强调,一定要把奥运遗产放在极高的位置去考虑,“而奥运遗产是什么要让人民去回答,让人民做主。”
张斌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例,奥林匹克中心区的考量让人们长期从中受益,对于百姓来说,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让他们可以体会和分享的遗产,而拉动多少GDP对所有人来说并不是那么敏感。
谈及对冬奥会冰雪项目的具体规划,张斌认为不需要着急,因为这是以奥运为引领的运动发展契机。他相信,当崇礼高台跳雪的大跳台竖起的时候,当北京大道速滑馆建好后,很多孩子成为奥运选手的目标已经开始竖立了,“以奥运为引领的运动参与会更加澎湃,我希望崇礼大跳台立起来的一瞬间我们会自豪地说,未来中国的一代代雪上飞人会从这里产生。”
此外,张斌还期待崇礼本地孩子有机会参加2022年冬奥会。他认为,奥运会看似宏大,但首先应该服务于主办城市,应该喊出“让主办城市孩子参加自己城市奥运会”的口号,应努力让奥林匹克社区的孩子能成为奥运选手。
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面临很大挑战应充分发挥想象力
开幕式历来是奥运会重头戏,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综合国力,让世人赞叹。谈及即将到来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将如何展现时,张斌直言,这将是个极大的挑战。
张斌曾担任过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2014年索契冬奥会开幕式的解说工作,在他看来,这两届奥运会有助于中国对奥运文化和国家形象营销有更好的认识。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将俄罗斯文明、神话传说以及前苏联对世界的科技、文化、音乐的诸多贡献从容地讲给世界;伦敦奥运会则将现场变成巨型歌会,用音乐讲述工业文明的过程,让人们知道现代音乐、现代互联网技术、现代大量文明的定义都来自英伦三岛的过往历史,“让人叹服和感动。”
张斌坦言,在解说这两届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候感到力不从心,因为信息量太大,节奏太快,很难很标准地把每句话嵌入到最合适的位置上。“我在解说的时候一直问自己,如果中国再办奥运会,我们应讲述怎样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文明?”
张斌期待中国能在2022年冬奥会开幕时用世界听懂的语言告诉世界中国的冰雪文化和冰雪生活,讲述中国历史,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但他也直言,“这将是个很大的挑战。”
在申冬奥宣传片中提出了“长城内外办冰雪”概念,而长城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的文化和形象标识,张斌预测,长城元素一定会进入到开幕式中。
在张斌看来,办好奥运会开幕式最核心的就是想象力,而中国人向来不缺乏想象力,应将想象力松绑,让大家自由地去表达。他相信,导演团队对开幕式想象力一定会超出我们的想象,“等着欣赏就可以了。”(文/李耀威)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