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

独家评论:只注重中超CBA是一种病态发展

新闻背景 世界主要国家都有至少四、五种成功运作的职业体育联赛,而中国只有中超、CBA两个还算不错的联赛,却总是如井底之蛙,自我感觉良好。要完成国务院“体育产业规模超五万亿”的目标,中国就必须打造更多的职业联赛。

  如今CBA场均上座率可以达到4000多人,中超则突破了20000大关。之所以取得看上去还不错的票房数据,除了国家正在崛起、人口数量巨大,更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只有这两个有职业样子的联赛,总不能逼观众去看倒胃口的乒超吧?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世界第二经济体,从人口总量和经济规模推算,国内足以容纳10个左右相对成熟的顶级职业联赛,而不是守着中超、CBA沾沾自喜、坐井观天。其实,即便在亚洲,疯狂烧钱的中超也难跻身三甲,印度的IPL板球联赛、日本的NPB棒球联赛、韩国的KBO棒球联赛,都要比中超红火。至于CBA,就更不值一提了。

  吾国与吾民有“从众跟风凑热闹”的传统,“体育多元化”执行起来并不容易,如果说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理解国际足球文化与学习世界性语言一样重要,那么篮球的疯狂传播则是一个很有趣的社会学现象了——NBA在美国难与NFL、MLB抗衡,但他们通过高超的营销手腕撬开中国国门,以至于让不少中国人相信,篮球是仅次于足球的世界第二大运动,NBA被打造成时尚扮酷、提升逼格的利器。

  赫赫有名的美国四大职业联盟NFL、MLB、NBA、NHL正在向年营收300亿美元的目标迈进,仅NFL橄榄球联盟收入就超过了100亿美元。并不是说美国的职业联赛只有四种,而是四大联盟商业运作堪称业界模板。包括足球在内的不少项目在美国都有职业联赛,甚至北美还流行着不为中国人所知的NLL联盟(长曲棍球),这项起源于印第安土著部落的室内运动,决赛上座率可以达到24000人。

  在国人印象里,欧洲各国只热衷足球,实则不然。俄罗斯、北欧对于冰球的推崇,南欧对于水球的疯狂,德国对于手球的喜爱,英法对于英式橄榄球的执着,以及篮球、排球的广泛开展,都超乎了我们的想象。你万万不会猜到,全世界室内运动职业联赛决赛上座率最高的是德国手球联赛,而NBA总决赛只能排名第六(这还不算室外运动)。事实上,水球欧冠、冰球俄超决赛的火爆场面,足以比肩任何一场NBA赛事。

  爱尔兰、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等国坚持民族特色项目的魄力,同样值得我国借鉴。爱尔兰开展的盖尔式足球和板棍球,决赛上座率都能排进世界职业联赛TOP10,两大运动被包装成了盛大节日,往往会与爱尔兰民族舞蹈、音乐和民间传说结合在一起。澳大利亚的澳式橄榄球决赛入场观众逾10万仅次于超级碗,印度板球联盟场均上座率略逊NFL位居世界第二,加拿大的加式橄榄球上座人数也足以压倒西甲。习主席出访海外,也很尊敬各国特色竞技项目,习大大在爱尔兰穿风衣试脚法,当时踢的就是盖尔式足球;习近平访澳还专门现场观摩了澳式橄榄球比赛。

  诸如皇马、巴萨、拜仁等欧洲豪门俱乐部,都不是只有足球队,而我国的恒大、国安、鲁能等不差钱的球队,为什么不能多项目立体化经营呢?因为国内体育机制太过陈腐!恒大对于女排联赛的一潭死水和行政管制忍无可忍,选择了撤资;而鲁能在乒超的介入没有得到任何商业回报。至于推行真正职业化的橄榄球、冰球、手球、棒球联赛,无商业保障,无文化氛围,看上去遥遥无期。

  我也曾向有关“方面”反馈,力倡恢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适当加以调整创新,比如骑射、比如马球、比如多人格斗,乃至于创建联赛大力推广,但都泥牛入海,杳无回音。有机会,我将在大公报撰文探讨重现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可行性和深远意义,也许我国也需要一个类似爱尔兰盖尔运动协会的组织,专门负责挖掘、抢救、弘扬传统竞技。

  面对单调乏味的中超、CBA联赛;管理者抱残守缺、鼠目寸光;老百姓麻木不仁、习以为常——长此以往,我们拿什么实现体育产业规模超五万亿的目标?拿什么建立丰富多元的体育文化?

  大公体育特约评论员 杨华

【大公体育独家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

栏目介绍
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无论是政治还是体育,我说着,你听着,或者反过来,没有谁一定是对的或错的,只是一吐为快而已。
制作团队
  • 监制:安永峰
  • 策划:林清晓
  • 撰稿: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