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的亚运会赛场成为了“归化选手”表演的舞台。男子百米跑道上,中国“飞人”苏炳添战胜了所有黄种人,却不敌代表卡塔尔参赛的尼日利亚人奥加诺德;女子3000米障碍赛上,代表巴林出战的前肯尼亚世青赛冠军杰贝特,更是在距离终点5圈时就开始加速,让其他选手只能望其项背。“归化选手”其实就是体育移民,是指在出生国籍外自愿、主动取得其他国家国籍的运动员。近几年,随着体育全球化的推进,“归化选手”从最初的足球、篮球等球类项目逐渐延伸到其他项目,成为“搅乱”世界体坛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多为生存所逼
由于人种、文化传统等差异,世界体坛各项目发展并不均衡。非洲人擅长耐力的中长跑项目,亚洲人则更适应技巧型项目,巴西多出足球巨星,美国就诞生了大批篮球巨星,因此当一国在某个项目人才过多时,就容易产生优胜劣汰的局面,这就造成了大量体育人才浪费。以中国乒乓球为例,不少进入地方队的高手由于竞争过于激烈,无法入选国家队阵容,也就无法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等国际大赛,无法获得更多高层次的荣誉和奖金收入。为了维持生计,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批批中国乒球高手远赴重洋追寻自己的“奥运梦”,更换他国国籍参加国际比赛。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上,由冯天薇、王越古、李佳薇等“中国乒乓球移民”组成的新加坡乒球女队击败了中国,获得冠军,掀起了国内舆论对于“体育移民”的大讨论。新加坡头号女单选手冯天薇曾表示,“我们不是什么卖国贼,与中国队对立我们心里也不舒服”。这些“体育移民”告别的并不只有自己的故土和亲人,甚至还有优越的训练和生活环境。众所周知,中国乒球队拥有一流的训练条件和强大的教练科研团队,离开国家队的“海外兵团们”都感嘆国外求生的不易,不仅要一人计划自己全部训练比赛任务,有时还需要独自寻找贊助商。
近几年,“体育移民”的概念有了很大改变,不少“体育移民”已经远远脱离原先异乡求生的初衷而成为金钱体育的产物。特别是在田径领域,不少财大气粗的海湾国家不惜花高价“购买”非洲中长跑选手,甚至曾出现一位田径运动员代表多国参赛的情况。显然,这些“体育移民”已将自身看作是一件可以买卖流通的“商品”,纯粹的体育竞赛也逐渐演变为一场金钱游戏,因此国际各单项协会一直对“体育移民”或者“归化选手”持反对态度。不少体育单项协会甚至明文限制一国拥有体育归化选手的人数。国际篮联规定:从2010年开始,一国最多只能派一名“归化选手”上场,且该名球员此前没有代表过原国籍国家队参加过类似奥运、世锦赛等世界级赛事。国际乒联也曾规定“归化选手”必须在所在国生活7年以上,方可参加世锦赛等体育大赛。
难以登陆中国
中国是“体育移民”的输出大国,特别在乒球、跳水等优势项目中,不少国家的全国冠军都是中国人。然而,随?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体育移民逆流”在中国已露出苗头。诸如孔卡、穆里奇、马布里等外国体坛名将都曾公开表示自己愿意加入中国国籍,代表中国出战;加拿大华裔花样滑冰选手陈伟群也曾表达过“倦鸟归巢”的渴望,希望有一天为中国比赛。然而,按照中国有关法律政策,“体育移民”进入中国难上加难。一方面,中国不允许双重国籍,获得中国国籍意味?自动放弃他国国籍。拥有中国国籍则要求在中国居住满8年以上,因此如果一个成熟的外国选手要移民中国,或许只能选择在退役以后才能如愿,这也就失去了“体育移民”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有?强烈民族主义心理的中国人,很难接受一个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代表中国出战。即使中国男足水平再低,如果买下整个巴西球队代表中国出战,中国人也很难认同比赛的结果。当然,随?时代的进步和人民思想的开放,未来“体育移民”并不是完全没有进入中国的可能,但这需要国家政策的松绑和人民思想的解放。